
俗话说“老怕摔”,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运动的灵活性降低、力量减弱、骨质疏松等问题,从而导致哪怕只是缓慢滑倒或者轻微磕碰,都会导致骨折,其中,髋部骨折又是最常见的,髋部骨折包括两种:一种是股骨颈骨折,一种是股骨转子间骨折。
在骨科领域,一般将髋部骨折称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之所以强调最后一次,是因为日常生活中,除极少数严重创伤,骨折很少导致患者直接死亡,但统计数据显示,老年人髋部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大概是50%,100例髋部骨折的病人,50例做手术,50例不做手术,一年后,大约50位老年人健在,而去世的50位老年人中,因麻醉、手术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去世的患者比例只占极少一部分,大多数死亡的患者是因为采用了保守治疗。
一旦发生髋部骨折,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中,选择哪种治疗方式,是家属较为纠结的问题。若保守治疗,老人需要长期卧床,期间很可能引发褥疮、肺炎、下肢深静脉血栓、泌尿系统感染、心肺功能代谢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,其中任何一种疾病对体弱老人来说都有致命危险,具体说来,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,患者因为疼痛,只能平躺,翻身和坐起都实现不了,会导致肺部的分泌物(痰)无法顺利排出,时间一长,极易形成坠积性肺炎,引起全身的感染;最麻烦的死亡原因是褥疮,因护理不专业,导致褥疮发生后,看似很小的一个褥疮,却非常不容易愈合,很多人就是因为褥疮面积慢慢扩大,最终引发了患者的死亡;最凶险的致死因素则是血栓,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脂、高血压、高血糖的基础病,可以说血管本身的情况就不怎么好,加之长期卧床,势必会导致血流减慢,加大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。这个道理就像河水里的沙石,如果水流湍急,一般很难沉积在河底,但如果水流减慢,水里的沙石就很容易沉积在河床上。沉积在下肢静脉血管上的血栓脱落,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,便会造成肺栓塞,导致患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,突然出现胸闷、憋气、呼吸困难,甚至死亡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是在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和结局。
若进行手术治疗,常见的是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,骨科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高龄、身体机能、手术风险等因素,组织麻醉科、内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会诊,为患者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,手术一般历时1—2个小时,术后,患者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,平稳度过围手术期,可以早期下地活动,大大降低保守治疗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,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。但是,手术毕竟是一个创伤,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,身体条件也相对较差,很多人都会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脑梗塞等基础病,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,因此,当老人发生了髋部骨折,无论是医生,还是患者、家属都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,这个选择很难说哪个更高明,不幸发生时,需要医生、患者、家属充分沟通、彼此信任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最适合的选择。
治疗方式难于选择,那我们可以从预防做起。对于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,骨科专家重点强调了两点:第一, 老年人定期监测骨密度,及时采取措施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,从根本上加强骨质,预防骨折。第二,老年朋友应适当锻炼,提高肌肉的反应性,走路、上下台阶时要小心脚下,目的是预防滑倒、摔倒的发生。
骨科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方面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每年收治150例左右髋部骨折病人,病人的年龄范围从60岁到98岁。骨科副主任孟宪志提醒患者及家属朋友: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,应与医生充分的沟通,争取手术治疗,避免长期卧床,尽早进行康复训练;对于身体条件或其他因素不允许手术的患者,卧床期间要加强营养、加强护理,定期翻身、拍背,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运动,预防褥疮、肺炎、血栓和肌肉萎缩的发生。骨科医务人员将一如既往地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,为老年患者安享幸福晚年提供医疗保障。